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发布时间: 2020-04-08      访问次数: 607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助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结合学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适合医药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建设时间,建成30门左右院级一流课程,4-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力争有1-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二、建设原则

(一)立足专业、建设课程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不同课程类别的一流课程,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和品牌专业的特色课程,使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形成良性互动。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实现一流课程多样化。

(二)分建设、示范引领

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五类“金课”,注重发挥各级各类“金课”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先重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类“金课”,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建设线上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两类“金课”。

(三)明确标准、突出实效

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突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要求,参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有关课程建设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每门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持续评估与改进,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一)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

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牢固树立“三个不合格”理念,竖起“高压线”,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二)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

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建设“金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流本科课程。

(三)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

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教师全员纳入基层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助课、试讲、考核等环节,获得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等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方可主讲课程。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

(四)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

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五)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

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六)强化管理,制度严起来

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课程管理。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校的生师比要求,完备师资队伍。严格执行课程准入制度,发挥教学委员会课程把关作用,拒绝“水课”进课堂。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严格课程质量评估。

建设类别与遴选标准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等,结合学院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学院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在教学中,进行深度课堂互动,创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有效打通课内课外,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堂所获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建设标准见附件1。

(二)线下一流课程

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开放式课程教学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及学校自建资源及智慧教学工具,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建设标准见附件2。

(三)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实训体系和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院重点支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社会实践课程,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标准参照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的验收标准执行

(四)线上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

   按照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突出优质、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云端开放式课程教育平台,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

建设标准按《“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及《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规范》执行。

(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院重点支持解决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的项目。

建设标准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33号)执行,其中量化指标减半。

五、一流课程的立项、建设与验收

(一)一流课程的申报要求

1.申报范围

已列入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均可申报。

2.申报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支撑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挑战度高、难度大;教学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纳入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学习成果具有探索性和个性化特征。

3课程负责人及团队要求

课程负责人须为我院正式发文聘任的教师,且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殊的可放宽到中级职称);课程组全体成员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师德师风、高度的教学热情,具有较为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秀,并能保证课程按期保质建设、更新、应用和推广。

4.申报数量

参照每个系部目前承担的课程数量、按照课程总数的10%—15%确定申报数量。每位课程负责人限报1门课程。已经被列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课程可同时申报一流课程。

(二)一流课程的遴选程序

1.个人申请、系部组织申报,择优推荐。

2.教务处组织评审,按照各类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择优立项。

3.学校根据各系部推荐上报的课程数和相关条件,确定当年的一流课程立项数。

(三)立项形式

所有立项建设的院级一流课程均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各项任务。原则上每位教师只能主持1门一流课程建设。

四)一流课程的建设与验收

1.学院一流课程的遴选分布实施,前两年(2020—2021年)首先遴选线上线下混合一课程、线下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大类。鼓励教师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线上一流课程的建设,条件成熟后予以立项。

2.院级一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学院对建设成效进行验收,验收标准按照《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

3.为配合学院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教务处将组织开展专家讲座、教学沙龙、教学咨询等活动,建立磨课、展课、辩课机制,各教学单位应当组织任课教师积极参与。

4.学院将组织力量,对立项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查阅档案、组织听课、访谈学生等,重点对比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及其实践推广应用价值。

5.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建设周期结束时完成,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课程进行延期,延期1年后仍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并停止拨付相关建设费用。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验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相应指标体系进行。

六、建设举措与政策支持

(一)专项经费支持

1.院级一流课程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按照3万元/门、线下一流课程按照 2万元/门的建设经费资助,经费划拨分二期划拨,立项建设划拨50%,通过验收认定后划拨剩余50%,经费开支应遵守学财务管理制度。

2.获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在省级资助经费的基础上,每门课程追加3-5万元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省级文件要求执行。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线上一流课程的资助标准视情况经专家委员会评估后予以资助。

4.对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一流课程,在原有经费的基础上,每门课程追加5-10万元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文件要求执行。

(二)政策支持

1.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的项目,学院将优先安排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在课时费、教学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给与一定的倾斜。

2.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学院优先安排外出考查学习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技艺,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3.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本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